發布時間:2010/3/23 12:50:19 閱讀:
北京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
刊名:北京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(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)
主辦:北京大學
周期:雙月
出版地:北京市
語種:
中文開本:16開
ISSN1000-5919
CN11-1561/C
郵發代號2-88
創刊年:1955
ASPT來源刊
中國期刊網來源刊
2004年度核心期刊
《北京大學學報》期刊介紹:
《北京大學學報》以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、鄧小平理論和"三個代表"重要思想為指導,堅持人文社會科學的正確導向,貫徹雙百方針,走理論聯系實際、學術結合時代之路,追蹤社會思潮、理論前沿和學術熱點;依托北大豐厚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源,把創世界一流大學的品牌意識和辦刊的精品意識結合起來,把優良的學術傳統和現代辦刊理念結合起來,今天的北大學報既要發揚《北京大學月刊》、《國學季刊》探求學術的求實和嚴謹學風,又要發揚《新青年》感應時代風云的敏銳和創新精神,使之同北大歷史上的學術名刊一脈相承。所以,把北大學報辦成名刊,既是弘揚北大優良學術傳統的需要,也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歷史邏輯之必然。
《北京大學學報》常見論文發表范例:
看得見的正義-行為經濟學的分配正義研究---丁建峰
“中日韓三國與東南亞:交流、合作與互動”學術研討會召開---史陽
經濟發展中的貧富差距問題-區域差異、職業差異和族群差異---馬戎
民生本位時代的財政公共性-基于公共福利價值目標視角的分析---張映芹
政治發展進程中的中國政治文化構建-兼論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政治文化---王麗萍
從階級斗爭到人民共和-我國政治學研究的邏輯轉換析論---王浦劬
論對外開放和多元文化激蕩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主導-兼談高校德育的民族文化教育與主導---鄭永廷羅姍
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構建---宇文利
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-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鞏固和發展---曹長盛
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---侯惠勤
作為普遍人類現象的批判性思維-中國和美國的視角---彼得·費希萬諾琳·費希萬愛格尼絲·蒂瓦里費利克斯·尤恩
二十一世紀的邏輯與哲學---T·威廉姆森
佛教與婆羅門教中的否定形態的思維方式---姚衛群
讀莊子《齊物論》的疑惑及其解析---陳怡
王夫之《尚書》詮釋中的實心實學-以《堯典》為中心---張學智
歷史學家視野中的文明、繁榮與和諧---哈里·T·狄更森
“改革開放30年:中國道路與世界視野”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---吳敏
當代世界政治發展趨勢與中國的全球角色---王緝思
直面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的挑戰:可持續經濟增長模式的應用---默罕·穆那辛何
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的當代價值---王岳川
文史互證與唐傳奇研究---卞孝萱
學術是一個民族的脊梁-黃森治學思想研究---袁吉富
宋徽宗:“昏庸之君”與他的時代---包偉民
從“專行誥詞”到“分押制敕”-北宋外制官在詔令頒行程序中的職事變化---張祎
宋代與東亞的多國體系及貿易世界---賈志揚
馬一浮對熊十力《尊聞錄》之異議及其影響---李清良許揚男
鄭、何注《論語》的比較分析---喬秀巖
歷史上最早記載《三字經》的文獻-《三字經》成書于南宋中期新說---張如安
屬辭比事:判例法與《春秋》義例學---劉寧
唐代文人寄居寺院習尚補說---王棟梁
論宋人的“詩人詩”、“文人詩”與“儒者詩”之辨---祝尚書
“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俗淳”-試論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文儒思想及其文學影響---鄧芳
《世界古今名婦鑒》與晚清外國女杰傳---夏曉虹
王漁洋“神韻”概念溯源---蔣寅
李杜優劣論爭的背后---謝思煒
論漢魏五言的“古意”---葛曉音
《新編新注十三經》芻議---袁行霈
1~3天下單,1~3月見刊,編輯老師1對1指導,不成功不收費
本站合法持有《企業營業執照》、《出版物經營許可證》、《銀行開戶許可證》等相關牌照。主要從事期刊訂閱及增值電信業務中的信息服務業務(互聯網信息服務),本站所公布信息均由律師團隊進行把關,是受法律保護的第三方獨立雜志服務平臺,不是任何雜志官網,出版事務請聯系雜志社。